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生哲理

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生哲理

2024-01-25 16:14:39 221浏览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小说被视为与“垮掉的一代”相近的作品。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个16岁的中学生,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来到纽约,寻找他所信赖的一位教师和一个理想中的少女。

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生哲理:

1、再现“垮掉的一代”

霍尔顿尝试用“孤立”这种方式来保护自我,这可以看作是霍尔顿反抗社会的力量之源,但也给他带来了痛苦。霍尔顿的矛盾是,他渴望与人交流,期望得到爱,但他“孤立”的自我保护无法与别人深入交流。

这种矛盾心理,最终让霍尔顿觉得世界充满了虚伪和丑陋,他只能愤世嫉俗反抗成人世界的痛苦和失望。与霍尔顿一样,大多数50年代美国青年沉迷安逸享乐,精神空虚,无法与他人形成深刻联结,他们精神的障碍、对社会、前途的失望,使他们深为不安,处于崩溃边缘,于是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这部小说试图探讨这一严肃的社会问题,使社会人士关注青年团体,帮助他们摸索成长道路。

2、批判“美国梦”

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时,美国人在杂志上、广播电视上说所听到的、所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赞扬美国是一个消费者乐园的话语。

很多美国人都觉得自己是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于是开始享受消费。二战后的冷战时期,政府通过对民众的思想进行操控让民众持续沉浸在这种中产阶级的美国梦之中。

在当时任何与这个“美国梦”相违背的观念、行为都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叛逆行为。而霍尔顿并不认同“美国梦”,所以他被潘西中学开除。《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通过霍尔顿这种拒绝的姿态表达了对“美国梦”的否定和批判。

3、揭示成长困境

霍尔顿作为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提供了富裕的物质生活,但他得不到亲情;在学校,他得不到同窗的理解;在社会,他与成人世界格格不入。

霍尔顿表现出对家庭、潘西中学、追名逐利和“假模假式”的强烈反抗。当面临性、死亡等一大堆令他困惑的事情时,霍尔顿用各式行为来缓解精神压力。但随着时间的过去,霍尔顿发现面对强大的社会现实他无能为力。

最后精神崩溃,被送进医院接受治疗,其生动地描述和展现了青少年步入成人世界痛苦的成长困境。

麦田里的守望者艺术特色:

1、场景象征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圣诞前夕,天气寒冷,塞林格形容天气冷得要命,冷得像地狱等等,这种描写不仅是对场景的真实再现,也象征了美国现实生活的残酷。

潘西中学空洞、虚伪、彷徨的学校氛围其实就是象征了美国战后人情冷漠、空虚的社会环境。霍尔顿在成人的世界中,感觉到了无比的寒冷与孤独。

霍尔顿在看到结冰的湖水后,思考那些鸭子哪儿去了。他其实是将自己比作了鸭子,鸭子在冬天时去到南方过冬,他希望自己也可以去一个新的地方,摆脱现在的这种寒冷的生活。

霍尔顿的心理与认知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这种现实社会缺少温暖,到处是虚伪的事物,当青少年真正进入成人世界之后仿佛看不到希望,陷入了黑暗之中。

2、事物象征

贯穿《麦田里的守望者》始终的一个意象是霍尔顿的“红色猎人帽”。在小说第三章中,拜访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后深感失落的霍尔顿戴起了这顶猎人帽,并当即将“鸭舌转到脑后”,从而避开“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

小说第七章中,极度压抑的霍尔顿决定提前离开潘西去纽约,他又戴上了那顶红色猎人帽,并“将鸭舌转到脑后”,开始了自己对纯洁、挚爱、真理的追寻历程。

第二十三章中,霍尔顿与妹妹菲比分别之时,他将这顶红色猎人帽送给了她,希望妹妹的永驻纯洁快乐。红色猎人帽意味着留恋过去、面对儿童世界意味着保持童真、充满真爱”。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艺术:

1、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主人公用自己的话语塑造自己的形象,反映了叙述者渴望通过倾诉来表达自身建构自我的需要,在把叙述当成一种宣泄的行为的同时,叙述也成为一种医治精神疾患的手段。

这样的叙述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也增加了真实性,往往能赢得读者的同情和理解。塞林格抛弃了传统的全知视角,把叙述的任务和权力交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一叙述行为消解了权力话语,反映了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化。

2、不可靠叙事者

塞林格在小说中从两方面揭示了霍尔顿是一个不可靠叙事者。首先,通过对霍尔顿的状态和习性的描述。读者在小说开篇就知道霍尔顿是在一个疗养院里讲的故事,所以,霍尔顿讲故事时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是值得怀疑的。

小说中一些描写展示了霍尔顿爱撒谎,这就更加大了他作为不可靠叙事者的可能性。第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许多部分相互矛盾,这是不可靠叙事者的又一特征。

《麦田里的守望者》达到了“利用不可靠叙述者传达出来的信息,最终要向利用可靠叙述者传达出的信息一样妥实,可靠”的标准,所以塞林格对这一叙事手法的运用是成功的。

3、反复的叙事语法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霍尔顿在异化的社会里追求与失落这两项叙事功能的对立构成了整部小说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在追求——失落不断反复的运行方式从结构上完成了叙述,并支撑起全文的整体框架。

第一次追求是霍尔顿来到潘西希望能找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希望找到真理、正义、价值之所在。但是,他的同学老师们都虚伪自私。霍尔顿的纽约之行是又一次追求爱与理解的过程。

社会物化,人人金钱至上。因此霍尔顿又把目光投注到儿童世界,妹妹菲比就是他心中的天使。霍尔顿似乎在儿童的世界中得到了心灵的慰籍,但是他的理想主义却在严酷的现实中如肥皂泡般破灭,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在儿童的活动场所墙壁上看到下流字眼。

塞林格运用这种反复的叙事语法,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在追求理想途中不断恶化的悲剧命运,使人们能由此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