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康熙历史简介

康熙历史简介

2024-01-25 16:14:48 399浏览

康熙为中国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1662年-1722年),始于1662年(康熙元年),至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共六十一年。

康熙历史简介:

1、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2、玄烨8岁丧父(存疑),10岁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3、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4、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5、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6、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

康熙活了多少岁?

康熙8岁登基,在位61年,康熙帝在位期间总是勤于政务,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亲征准噶尔叛乱,抵抗沙俄的侵略,签署《尼布楚条约》等等,可以说他为国家大事操心劳力,但其身体却一直很健康。

康熙长寿的秘诀:

1、注重养生,不滥用补药

古之帝王,大多偏爱补药,而康熙对补药则有所戒。康熙对补药的认识非常独到,他说:“服补药大无益。药性宜于心者不宜于脾,宜于肺者不宜于肾。朕尝谕人勿服补药。药补不如食补。夫好服补药者,犹人之喜逢迎者。天下岂有喜逢迎而可为善乎?先年满洲内老人皆不服药,朕也从不服药。太皇太后,皇太后一生皆不服药,尔等当以是为法。

2、书法以“宽怀”

一个人的健康标志,体现在心理和体质上。按现代医学解释,练习书法可对脑神经起到调节、放松、消除疲劳的作用,还可锻炼人的耐心,培养人的意志,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对于心理的调节,康熙多通过练书法以求得“宽怀”。他曾亲自总结了一条经验,叫做“宽怀只有数行字”,“数行字”就能得到“宽怀”之效。

康熙在《仿二王墨迹》诗中说“案上露凝铜雀润”?意思是说:虽然书案上和铜雀(香炉)上凝聚了欲滴的露珠,但仍然是“象管挥时在正心”。这“正心”二字,体现了他练书之专,养志之诚,娱心之深。

3、运动强体质

对于个人体质,康熙一生勤于治理朝政,深悉体质的重要,他认为“恒劳而知逸”,在日理万机之暇,还在宫内种植蔬菜。在秋高气爽之时,则到木兰围场,急马奔走,狩猎骑射,以舒展筋骨,增强体质。

4、接受西方医学,推广西医西药

对于西药,康熙对治疟药金鸡钠有着特别的兴趣,原来康熙32年,他患了疟疾久治不愈,众医束手无策,恰逢法国的传教士洪若翰、刘应入京闻知,特进献金鸡纳,康熙服之而愈,大喜,给予重赏,赐广安门内广厦一所。此后康熙视金鸡纳为奇药,并把它作为“御制圣药”转赐患疟的大臣,以示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