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北雁南飞出自哪部戏剧

北雁南飞出自哪部戏剧

2023-12-03 12:12:25 213浏览

《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北雁南飞出自哪部戏剧?

1、《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这支曲子选自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其宫调名为《正宫》,曲牌名为《端正好》。

2、《长亭送别》一节引用为崔莺莺的唱词: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表达了送张生上朝取应时的离愁别绪

崔莺莺性格特点:

1、莺莺秀外慧中,颇具诗才

莺莺一上场,唱了一曲仙吕·赏花时: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以残春萧瑟的景象表现了内心的种种闲愁,铺叙委婉,词彩华美。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当张生隔墙高吟一诗时,莺莺不禁依韵和上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词清句丽,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寂寞闲苦,莺莺的才情可见一斑。

2、莺莺有胆有识,顾全大局

莺莺看似弱柳扶风,娇柔羞怯,但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危急关头,莺莺并未瞻前顾后,只求自保,而是挺身而出,力劝老夫人“休爱惜莺莺这一身”,主动要求把自己“与贼汉为妻”,只为“第一来免摧残老太君;第二来免堂殿作灰烬;第三来诸僧无事得安存;第四来先君灵柩稳;第五来欢郎虽是未成人,须是崔家后代孙”。

后又怕辱没相国家门,希望能“白练套头儿寻个自尽”,把尸体献给孙飞虎,最后献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兵……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莺莺在生死关头,不计个人安危,识大体、顾大局,救众生于水火之中,展现出光彩夺目的人性之美。 

3、被封建礼教束缚着,被自由意识照耀着

崔莺莺与她的母亲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她的身上由有着母亲的影子。在崔莺莺的身上,可以看到她有宰相之女的教养与修为,有名门闺秀,封建女子的懦弱,胆小,她的内心深处深受封建礼教阴影的笼罩。她从小就生活在囚笼一样的宅子里,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教育,所以她的思想被封建禁锢也是在所难免的。

这中禁锢和阴影就像是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她那颗想要自由恋爱和追求幸福的心,使得她在离幸福越来越近的时候推开了它。

这种人物的性格冲突在《西厢记》中《闹简》和《赖简》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说《闹简》是怕母亲发现端倪,怕红娘到处乱说,那么《赖简》里就更加突出了自身的性格的矛盾,偷偷约了张生,却变了卦,想写张生的书简,却把张生当成盗贼一样抓了起来。

张生人物经历:

1、话说崔相国死后,他的夫人郑氏带着小女儿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在回家的路途中,经过河中府普救寺,一路奔波劳累,便在寺上住了几日。这时崔莺莺19岁,诗琴书画,样样精通,在她父亲去世之前,就把她许配给了郑尚书的大儿子郑恒。

2、书生张生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小姐与红娘。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3、本是欣赏普救寺美景的张生,无意中见到了容貌俊俏的崔莺莺,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4、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5、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戏剧作者简介:

1、王实甫(公元1260年-公元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2、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3、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4、《西厢记》取材唐代传奇《莺莺传》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演为五本二十一折的长剧。在当时杂剧中,号为“天下夺魁”,对后世影响很大。《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