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锄禾日当午是谁写的诗

锄禾日当午是谁写的诗

2024-01-25 16:15:10 595浏览

“锄禾日当午”出自《悯农》,作者是李绅。唐代诗人李绅写下的两首《悯农》,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启蒙唐诗。而作者李绅悲天悯人,敢于为农民发声的可贵品质,也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锄禾日当午是谁写的诗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

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锄禾日当午全诗原文

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李绅简介

李绅幼年时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在青少年时期便经常目睹底层农民日夜耕耘而不得温饱的疾苦,内心深受刺激。这为他后来写作《悯农》埋下了伏笔。

那么,李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作《悯农》的呢?传说有一年夏天,已经是翰林学士的李绅回家乡亳州探亲,恰遇同科进士兼朋友的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进京述职。两人久别重逢,很是高兴。于是二人在一起玩了起来。

这天,李绅和李逢吉一起到家乡城东观稼台游玩。二人驰目远眺,美景尽收眼底,不禁心潮澎湃,诗兴大发。

李逢吉看到眼前的美景,又联系到自身的处境,便吟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说的是,如果做官像登台阶一样就好了。

李绅没有表态,那时的他被另外一种景象吸引了。田野中,他看许多农夫在辛勤地耕作,这一幅景象瞬间就击中了他的灵感,从小就目睹了这样的情景,李绅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脱口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过了一会儿,感觉还没有说尽,又说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在一旁的李逢吉听到后直赞叹妙不可言。由此,在那个唐诗繁荣昌盛的时代,作为士大夫的李绅凭借这两首诗名垂千古。李绅也一直被作为悯农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