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

2023-12-22 11:25:03 308浏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怀人之作。前两句写出了庭中月色的空寂,意象层层相扣,后两句点明诗人意图,明明是自己的秋思,诗人用“不知”两字将秋思扩大化,深沉而委婉。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

1、王建(765年—835年)[1],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大臣、诗人。

2、出身寒微,贫困潦倒。大历年间,考中进士,一度从军。中年入仕,历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郎、太常寺丞,累迁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唐文宗大和四年,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3、王建擅于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形象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

4、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5、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十五夜望月》《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善于“宫词”,为研究唐代宫廷提供重要材料。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作品全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品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作品赏析: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2、“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

3、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静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人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4、“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

5、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7、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已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人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垫的。

8、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秋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从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9、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药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直是无理之极然而俞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10、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