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2023-11-18 16:49:20 244浏览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共擦燃了五次火柴,四次幻想。分别看到了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奶奶抱着她飞走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共擦了五次。

1、第一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一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

2、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因为她渴望得到食物。

3、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渴望在大年夜里得到节日的欢乐。

4、第四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奶奶,说明她孤独、痛苦,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

5、第五次在整把火柴的亮光里,她看见奶奶把她带走了,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简介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夜饥寒交迫的悲惨命运,在那寒冷的夜晚,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她擦亮一根根火柴,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还有久违的外婆,最后她把所有的火柴都擦亮了,嘴角带着微笑,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的童话故事,发表于1846年。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无情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这个童话故事采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之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明亮与黑暗的反差、温暖与残酷的对比,将整部作品引入一种令人心碎的凄惨境地。

安徒生通过对这个可怜小女孩不幸命运的描写,也对这个孩子在饥寒交迫、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对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描写,尤其是写她对美食、温暖和亲情的幻想。作家细致地描写了小女孩关于温暖的火炉、肥美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四个幻想片段,而这样的幻想,恰恰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民众的难以实现其美好愿望,无法保障温饱的心理反应。

卖火柴的小女孩赏析  

一、浅析小女孩“4种幻想意象”的深刻寓意  

第一种幻想:第一次点燃火柴,幻想“温暖的大火炉”,以"火"隐喻着对温暖的渴望和对生的希望 。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地向前走,脸上写满了痛苦。因为很冷,她本能地缩在一起了,可是越缩越冷,即使天气再冷,她也不敢回家,因为没有卖完火柴,她是会被爸爸挨打的。

小女孩点燃了第一根火柴,在这道小小的光亮里,小女孩觉得自己就坐在一个火炉边。第一次点燃火柴,幻想“温暖的大火炉”,火,隐喻着对温暖的渴望和对生的希望。火柴燃起来幻象出现,火柴灭了幻象消失。小女孩的各种愿望,都在幻象中得到满足;但当火柴熄灭时,象征着女孩美好希望得破灭,她又回到了冰冷的现实。  

为什么小女孩第一个幻想是火炉,因为火在人们心中代表着温暖,通过幻想中的火,可以看出小女孩现在的生存处境:冰冷的双手和双腿急切需要火的温暖。火又是生生不息,这象征着小女孩对生命本能的渴求。当小女孩本能伸出腿来暖和,可是火灭了,幻想中的火炉也不见了,小女孩的脚还是冰冷的,隐喻着小女孩走不出“冰冷”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像小女孩一样穷苦民众深深得同情。  

从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可以看出火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次实践。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迹。可见火是人类认识自然,依靠大自然生存的必备品,文中的火不仅可以给小女孩带来温暖,也隐喻着小女孩可以生存下去的希望。小女孩把手放在小小的火焰上,温暖而明亮,不仅照亮了小女孩对未来的憧憬和幻想,更照亮了小女孩冰冷的内心。  

第二种幻想:第二次点燃火柴,幻想“喷香的烤鹅”,以“饿”隐喻着对美食的渴望,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  

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幻想到桌上摆满了精致的碗碟和肚子里填满了苹果的烤鹅,这隐喻着小女孩贫穷的家庭环境和对食物的渴求。整个屋子也空荡荡的,屋顶已经裂缝了,虽然最大的裂口已经用干草和破布堵住,可是冷风还是能灌进来。

通过这两处描写,可以窥见小女孩悲惨而贫穷得“童年生活”。童年本应是最无忧无虑得年龄,小女孩因为没卖掉一根火柴,如果回去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连最亲的父母也没有给予她温暖和关爱。可以说,从家外面到家里面都为整部作品塑造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形象,营造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惨氛围。这也折射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引起巨大得贫富差距,小女孩就是这个人间悲剧得缩影之一,表达了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最美妙的是,那只烧鹅从盘子里跳了出来,背上还插着刀叉蹒跚着走到地上,一直走到可怜的小女孩的面前。连那只即将被人送入肚子的烤鹅,也主动跑到小女孩面前,希望自己能够填饱小女孩的肚子。可是当烤鹅跑到小女孩面前时,火却灭了。安徒生通过幻想中的烤鹅来衬托现实生活中小女孩悲惨的命运,甚至连一只小动物都不如,在冻寒交迫中连施舍的人都没有,揭示着人性的冷漠,还不如一只即将入口的烤鹅般的“热情”。

小女孩对美食的渴望,也透露出了小女孩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因为只有吃饱了,才能生存,只有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谈论未来的一切,其中就包括小女孩憧憬的美好生活。这是作者对社会不公深刻得痛斥,对贫富差距深深得无奈,美好就如同镜中花水中月,穷人还是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第三种幻想:第三次点燃火柴出现了幻想中“美丽的圣诞树”。这是以“景物”隐喻着对快乐童年的向往和对苦难的抗争。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通过小女孩对幻想中圣诞树的喜爱,可以看出小女孩向往着充满欢乐喜庆的美好生活,渴望自己也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圣诞节。现实生活中,圣诞树一直是庆祝圣诞节不可缺少的装饰物,作者通过将小女孩的现实困境和幻想中美好事物构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时代背景下贫富阶级分化:富人的生活充满仪式感,而穷人在天寒地冻中连一盒火柴都卖不出去。后来圣诞树上的烛光变成星星,从夜空中划出一道长长的亮光。这颗“星星”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当这颗星星落下来时,也寓示着小女孩的生命即将陨落。

可是小女孩依然记得在她惨淡的人生中,离世的奶奶生前对她的关爱和呵护。即使身处困境,小女孩也不曾忘记自己曾经有过快乐的温暖时光,眼前的困境也阻挡不了小女孩对生命怀抱着新的幻想,她试图挣脱出困境,寻找新的希望。  

第四种幻想:点燃第四根火柴,幻想“慈爱的奶奶”,以“亲人”隐喻着对亲情的渴盼。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此处作者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更加剧了希望与现实之间的落空反差。因为现实中,一根火柴根本不可能照亮四周,只能照亮眼前的局部,通过前三根火柴照亮单一物件与第四根火柴照亮了四周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四根火柴才是小女孩心中最渴望得到的,那就是亲人的爱,亲人的爱就像那一团团被照明的光亮,温暖和抚慰着小女孩受伤的心灵。  

奶奶,请带我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你就不见了。面对街上冷漠的路人以及没有卖完火柴回家就要遭到父亲的挨打,在小女孩的心中非常渴望有个人来爱她,然后这世界上最爱她的奶奶已经离开人世了,那么小女孩唯一的奢求就是奶奶能够带走自己。她把女孩抱了起来,紧紧地搂在怀里。

在光明和幸福中她们飞走了,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忧伤的地方,她们与上帝在一起。在圣诞节的夜晚,所有人都在欢聚一堂,而小女孩在天寒地冻的夜晚还在卖火柴,看着人家窗户发出来的灯光,此刻小女孩的心里肯定特别地孤独和失落,但因为在温暖的火焰里看到了奶奶,小女孩还是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望。  

二、浅析别具匠心的情节设计  

1、社会环境对比  

首先是在贫富对比悬殊的社会环境中,少爷的马车在街上横冲直撞,小女孩为了躲避飞奔而的马车,不小心把妈妈给她穿的大拖鞋跑丢了一只,当场有人捡起嘲笑说,将等他有了孩子可以把它当摇篮。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富人的幸福与快乐是建立在穷人的痛苦上。这样的社会,对穷人是何等的不公平。

其次是温暖的阳光与小女孩冰冷的尸体对比。温暖的阳光为什么照不到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的悲惨结局是当时千千万万穷苦孩子的缩影。明亮与黑暗的反差、温暖与残酷的对比,将整部作品引入一种令人心碎的凄惨境地。  

2、自然环境对比  

文章中,作者十分善于利用环境对比衬托出凄惨的气氛。一边是“每个窗子里透出灯光,街上飘着一股烤鸭的香味”,一边是“小女孩的家只有房顶,破裂的四壁可以漏出风,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3、虚实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她刚把脚伸出去,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段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先用联想由实引虚,然后用想象化虚为实,再由虚回到实写。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小女孩儿向画片伸出手去。这时候,火柴又灭了。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小女孩先擦火柴是实写,然后虚写,想象自己坐在圣诞树下欣赏美丽的橱窗场景。虚实相生,实写和虚写交叉进行,亦真亦幻,真假难分。  

童话故事总是充满神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安徒生通过笔下小女孩的悲惨经历告诉我们了一个温暖的喜剧故事:纵然生活再苦,却也要心怀希望,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不管你经历了什么,却总要伸手触摸遥不可及的理想。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简介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是一个将民间传说、道德说教和幽默诙谐与他自己的非凡想象力结合起来的丹麦作家,他创作的童话故事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成年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他出生在Odense城的贫民窟。他的父亲是一名鞋匠,但受过良好的教育。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安徒生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享年70岁。

1837年印刷的第三卷童话故事包括了《美人鱼》(TheLittleMermaid)和《皇帝的新装》(TheEmperor'sNewClothes)。安徒生其它著名的童话故事有《丑小鸭》、《打火匣》(TheTinderbox)、《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LittleClausandBigClaus)、《豌豆公主》、《白雪公主》(TheSnowQueen)、《夜莺》(TheNightingale)、《坚定的锡兵》(TheSteadfastTinSold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