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

2023-10-10 13:10:37 278浏览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称之为“孔孟之道”。孟子全面地继承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完善和创新,形成独到的思想体系。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表现在“民本”、“仁政”、“王道”、“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主张:

1、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2、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半身像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3、法先王

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推崇尧舜之道。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法后王就是以后世君王的做法为规范,比较讲究实际,不泥古。

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它具有一定的法家思想。在这一点上,比孔孟进步。荀子所谓的“后王”既不同于其所谓“先王”,也异于孟子所谓的“先王”,学术界一般把荀子的历史思想概括为“法后王”,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相对立。

荀子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不仅“法后王”,而且也“法先王”,是后王先王并法重者。 “先王”观念的形成以历史人物为摹本,凝聚了历史人物的一切智慧和才能,不是在现实层次上而是在理想层次上进行的,这是理解荀子先王特点的关键所在。

4、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简介:

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

2、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3、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4、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名言名句: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3、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

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

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7、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四节》

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节》

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1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节》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

1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1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

14、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1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

17、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四节》

18、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六节》

19、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七节》

20、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四节》